發布時間:2023-10-08 10:05: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審美活動中的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審美活動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們在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是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重要形式。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客體之間既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動著審美活動的發展。在對“民族聲樂的欣賞過程中,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們,通過對民族聲樂詞、曲、表演的感性把握,用一種審美的眼光,作用于作為審美客體的民族聲樂,達到審美主體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從而使審美主體的人們獲得情感性的體驗”。[4]審美主體還可以反過來作用于審美客體,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們通過自己的抽象思維,將感性上升為理性,產生一種審美升華,達到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統一。民族聲樂的審美主體是藝術美的接受者,審美客體是承載藝術美的藝術作品,這兩者是相互統一的。審美主體不僅僅是藝術美的接受者,同時還是藝術美的創造者,而作為審美客體的民族聲樂與作為聲樂審美主體的人則緊密相聯。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作為審美客體的聲樂藝術作品,不僅呈現出藝術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同時也體現著藝術創造者的主體性和思想性。民族聲樂作品由歌詞和曲子組成,詞作者在詞的創作過程中,加入了詞作者個人的主觀意識,所以詞作有著鮮明的詞作者本人的情感特色,這就影響到曲調作者的曲子創作。因為一首曲子的創作要受到曲詞所描繪的形象限制,曲調作者在對曲詞進行藝術加工時,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觀體驗,從而創作出了完整的聲樂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客體的聲樂藝術作品,藝術形象塑造得越美好,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就越高。在聲樂作品的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通過聲樂藝術作品來深切的體驗聲樂藝術品所傳達的藝術情感,以獲得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藝術作品審美價值的實現程度,取決于審美主體對藝術品的感覺和理解程度;審美主體審美需要的滿足程度,又取決于藝術品審美價值對于主體的適合程度”。[5]這充分說明了審美活動是審美主、客體的統一。民族聲樂的審美活動必須以聲樂藝術品為基礎,通過聲樂藝術品使審美主體獲得情感體驗,使審美主體的本質力量對象化。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又對聲樂藝術作品進行抽象加工,獲得創造性的主觀感受,作用于聲樂藝術品,使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產生共鳴,達到凈化審美主體心靈的目的,從而促成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有機統一。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對于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體驗不僅受聲樂藝術作品曲詞的影響,還受聲樂藝術表演的影響。當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作用于聲樂藝術品時候,首先聲樂藝術品的曲、詞會將曲作者和詞作者的情感思想傳達給了審美主體,使審美主體獲得了初步的審美體驗;審美主體又對這初步的審美體驗進行藝術加工,融進自己的主觀性、思想性,這就使得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具有了創造性。在“聲樂表演中,聲樂藝術作品又會給審美主體更加生動、形象的審美體驗,從而使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對作為審美客體的聲樂藝術作品產生進一步的審美體驗,這樣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就有了一個整體性的把握,這樣審美主體就將自己的主體意識融入了聲樂藝術作品當中,而民族聲樂新生的最終目的也正是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的主觀性意識活動”。[6]所以,對于聲樂藝術作品的情感把握,影響著聲樂藝術作品客觀思想內涵的正確傳達。這樣一來,對聲樂藝術作品的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欣賞者必須對聲樂藝術品真正思想內涵的進行把握,這樣才能得到更高層次的審美體驗,才能使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與作為審美客體的聲樂藝術品產生情感共鳴,用藝術性凈化和提高欣賞者的心靈,使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得以體現,使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達到有機統一。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在審美活動中所體現出的創造性、作為審美客體的聲樂藝術作品有機統一,正是民族聲樂活動的最高境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民族聲樂作品體現著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形態。同樣,對于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欣賞,也受聲樂藝術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思想內涵的影響。正是作為審美客體的聲樂藝術作品本身具有的豐富情感內涵,客觀上為審美主體的情感把握提供了明確的表現對象。因此,審美主體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想象,對審美客體進行藝術加工,融入自己的主體意識,從而使審美主體對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達到了高層次的有機統一,使審美主體的心靈得到凈化,突出了聲樂藝術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所以我們可以說,在民族聲樂的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客是有機統一的,是相互交融的。
二、審美過程中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在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活動中,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是審美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的心理,也是尤為重要的,因為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對作為審美客體的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最初體驗,就是感性體驗”。[7]然而,要對審美客體的聲樂藝術作品進行更高層次的把握,從而獲得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使自己能夠獲得心靈的凈化,就不得不對聲樂藝術作品的感性體驗進行理性分析,進行藝術加工,使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從作為審美客體的聲樂藝術作品得到一種共鳴,從而獲得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因此,在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活動中,感情與理性也是有機統一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達到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審美的最高境界。在整個音樂欣賞活動中,準確、細致并深刻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內涵,是在音樂欣賞中情感體驗的基本要求。從心理學上講,這種體驗首先表現為感性上的直覺體驗,在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活動中,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最先從聲樂藝術作品中獲得的最初體驗也正是感性的,而且這也是整個聲樂藝術作品審美活動中的基礎。這種感性體驗,首先來自于聲樂藝術作品的曲詞和曲調。民族聲樂藝術作品是曲詞和曲調的統一體,聲樂藝術作品的曲詞具有形象性和文學性的審美特征,而曲調具有生動性和音樂美的審美特征,曲調和曲詞,這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能夠通過聲樂藝術作品的歌詞,可以對藝術作品進行具體化的把握,獲得初級層次的感性體驗。音樂本身能夠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美好的音樂能夠刺激人的耳膜,使審美主體產生感性愉悅的情感反應,因此形成了美感的直覺性。當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作用于聲樂藝術作品曲詞時,最初的感性體驗是不需要進行邏輯思維把握的,因為對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把握往往是一觸即發的,這些都是來自聲樂藝術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性,只有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對聲樂藝術作品進行理性把握時,才會對審美客體灌注審美主體的創造性意識。所以在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活動中,感性認識是至關重要的,可以說沒有對聲樂藝術作品的感性體驗,就不會有審美體驗的理性把握,總之審美活動中的感性體驗是審美活動的基礎。人們的審美活動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審美認識也必須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也只有通過理性分析,才能深刻把握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因此,可以說審美活動中的感性和理性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在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感性認識,深深地影響著審美主體對藝術作品的理性把握。同時“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藝術加工,體現了審美主體的感性認識,并深化審美主體的感性認識,使審美主體的感性體驗得以升華”。
聲樂藝術作品的歌詞和曲調本身具有鮮明的表現力和明確的指向性,因此,很容易使欣賞者獲得直觀的感性體驗。然而,對聲樂藝術作品的深層思想情感把握,則需要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將感性體驗上升到理性高度,只有通過理性把握聲樂藝術作品,才能將聲樂藝術作品的感性體驗藝術化,才能真正融入聲樂藝術作品所表達情感內涵,才能夠發現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在藝術作品審美活動中,審美體驗越深刻,心靈所受到的震撼就越大,審美主體就越能夠獲得更加高層次的審美愉悅感。在民族聲樂藝術審美活動中,審美體驗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從最初的審美體驗中獲得感性認識,本身就包含著理性認識,如果想達到審美的高級階段,更是需要理性認識去不斷的深化最初獲得感性體驗,因此整個審美活動都貫穿著感性的體驗,以及理性的認識。欣賞過程中的感性與理性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正是由于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才能達到民族聲樂藝術審美的最高境界,才能真正在聲樂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中產生共鳴與頓悟,才能使欣賞者的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到升華,最終完成審美活動,使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獲得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本文來自于《四川戲劇》雜志。四川戲劇雜志簡介詳見
三、結語
關鍵詞:當代藝術;審美取向;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J1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8-0021-02
從時間上來說,“當代藝術”主要指的就是今天的藝術,深入其本質,主要指的就是具有現代精神同時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從這一方面來說,當代藝術所體現出來的不僅僅是包含著藝術作品的“現代性”,同時還包含著藝術家對今日社會生活有所感受的“當代性”。藝術家身處今天的文化環境中,面對的是今天的現實生活,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必然會體現出今天的時代特征與時代精神。即使是要表現歷史或是未來,也需要對其進行當代性和當代感受的轉換。由此而言,一個時代的藝術能夠直接體現這個時代的民族審美意識、心理狀態和精神現象。中國當代藝術代表著我國藝術的先進水平,引領著我國藝術的總體發展方向,這種“當代性”正是建立在我國文化體系之上的。隨著媒介革命的不斷發展壯大,藝術逐漸從精英藝術轉向大眾藝術,使普通大眾從觀念上突破對傳統美學的界定,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呈現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藝術發展逐漸通俗化,呈現出一種不再為高雅藝術、精英藝術獨享的發展趨勢。
一、藝術審美價值的內涵與實現
十八世紀,美學成為哲學門類下的獨立分支,與倫理學和認識論并列。與此同時,藝術作品的價值在現代美學體系中一直爭論不休,集中表現在審美價值、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康德認為,人的全部認識能力可以分為知、情和意,它們分別有著各自不同的領域和價值追求。認識價值主要來源于知性對真的追求,倫理價值來源于對善的追求,而審美價值則來源于對美的追求。所以,藝術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活動形式之一,它的價值從根本上來講,也可以分為認識價值、倫理價值和審美價值三個方面。
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首先,在藝術審美價值創造中,藝術家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賦予作品中,同時以觀賞者的角色評判自己的作品能否被大眾理解和接受。也就是說,在藝術家的作品創作過程中存在著隱含的觀賞者,而藝術家進行作品的創作首先就是為了讓隱含的觀賞者能夠理解。藝術家想要使作品的審美價值得到實現,就要深入揣摩觀賞者的心理,作品只有被觀賞者接受,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總的來說,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是在觀賞者的接受過程中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在觀賞者的解讀中逐漸呈現出來,也可以說,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是觀賞者的發展與再創造的過程。
二、當代藝術使用現成品,使之與生活的界限逐漸模糊
藝術作品的價值就在于能夠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而作為人類文化精神延續的藝術,想要真正為人類提供精神食糧,就需要融入生活,從生活中接受創新,而這也意味著當代藝術必然呈現走向現實、走向大眾化的發展趨勢。
二十世紀初,法國畫家杜尚展出自己的作品《泉》,該作品其實就是一個簽有杜尚署名的小便器。當一件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品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呈現于人們眼前時,它原先作為小便器的使用價值便不再存在,但是同時出現了一個新的意義,人們也應該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審視它。當代藝術將生活融入其中,利用現成品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比比皆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和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不僅拓展了人們的審美視野,使人們對于藝術的關注不再只是單一的停留在藝術作品上,而是將眼光更多地投入到現實生活中。
(一)將現成品作為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當代藝術雖然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特征,但是對于作品中“形體”的塑造來講,不論是在傳統藝術還是如今都始終受到藝術家的重視。比如傳統的雕塑作品形象往往通過“雕”、“塑”、“刻”等手法來表現,而當代藝術中,“拼貼”、“挪用”等藝術手法逐漸興盛,甚至是一些現成品也被大量的運用于作品表現中,使其成為作品整體的一部分。例如我國《收租院》這件大型的泥塑群像,整個作品采用了連環畫般的表現形式,通過逼真的人物造型和簸箕、風谷機等現成品的組合,展示了地主向農民收租的真實場景。再如杜威漢森的著名作品《旅行者》,將兩位游客塑造的栩栩如生,而為了追求更為真實的感覺,藝術家將兩位游客穿上真正的服裝。在此作品中,現成品發揮了與在生活中一致的使用功能,而并未有其他不同的意義。
(二)將多個現成品進行組合與重構
現成品除了在當代藝術作品中以部分的形式而出現,同時還經常表現為多個現成品之間所進行的組合和重構。由于現成品本身的構成材料較為多樣,同時組合方式也千變萬化,所以呈現出來的藝術作品充滿著創造的趣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畢加索的《公牛》雕塑作品,該作品用車把表現公牛的牛角,借助于自行車座的倒三角形表現公牛的頭部。在這件作品中,現成品成為了藝術作品的全部,可以說車把和自行車座構成了雕塑作品的材料,是為作品的造型服務的。而杜尚的作品《自行車輪》則將現成品組合起來,表達了一定的內涵。在他看來,車輪就只是車輪而已,就像其他的車輪一樣,一旦丟失或者毀壞,就可以立刻被新的車輪所替代。作品將造型、審美等因素排除在外,真實的再現了車輪的實用價值,是對無意義的現成品通過組合,賦予其藝術的光芒。勞申伯格也曾利用現成品來完成自己的藝術創作,主要借用了現成品在社會文化中的象征意義來表達作品中的文化意蘊。例如其作品《交織字母》,借用破舊的山羊標本和廢氣的汽車輪胎進行組合,使山羊從輪胎中穿過,同時在羊頭山撒上一些油彩,在羊腳下鋪上一塊亂涂亂抹的畫板。這件作品看似采用了一些毫無意義的現成品隨意組合而成,其實卻含有深意,著名批評家羅伯特?休斯就從中解讀出作品對于性、對于男同性戀的暗喻。
三、當代藝術追求現實性,改變了藝術創作的模式
我國的當代藝術采用了大量的現成品作為藝術品創作的材料,表現出與生活結合的日漸緊密,同時藝術作品和大眾之間的聯系也變得日漸頻繁。由于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大眾對自身現實生活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很多人對于自己的生活狀況感到極其不滿。再加上當代文化的廣泛普及以及人文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自身進行重新審視。藝術作品不再是高高在上,只能仰頭欣賞的作品,而是逐步演變成為一種對現實生活真實再現的表達方式。藝術審美在與現實生活逐漸融合的過程中,更多的將追求“現實性”作為審美活動的主要內容,并努力使藝術創作活動突破對精神理想的追求而向現實生活轉變。例如陳丹青的作品《牧羊人》就打破了時期形成的“紅、光、亮”畫面風格,用直白的筆觸描繪出正在相擁接吻的情侶,畫面不再表現革命的激情,而是用生理的激情來取代。作品中的男人雖僅露出背影,卻能看到其強悍有力的雄姿。而畫面中的女人,其動作僵硬笨拙,仿佛與男人不太和諧,但正是這種不和諧賦予了整幅畫面全然不同的美感,仿佛正在掙脫教條的束縛。時期美術創作中一直都被避諱的愛情這一現實主題大膽出現在畫布之上,不加掩蓋、不加修飾,就如此真實的呈現出來,凸顯了藝術作品對于思想的束縛和掙脫,同時也體現了作品向現實邁進的巨大轉變。
四、當代藝術更新了藝術接受方式,成為藝術家和大眾交流的載體
(一)當代藝術接受方式由“一對一”轉向“對話”
在我國傳統的審美接受模式中,觀賞者對于藝術作品往往只能被動的接受,主要采用的是“一對一”的接受模式,這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極大的限制了觀賞者對于藝術信息的自主能動選擇。傳統的藝術作品大多數都是藝術精英創作出來的,處于藝術創作發展的前沿。他們在藝術發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這就注定了觀賞者對于此類藝術作品只能是遵從、贊賞。正是由于精英文化所具有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方式造就了傳統藝術“一對一”的接受方式,主要表現為精英藝術家向觀賞者的單向展示。
而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科技力量的迅猛發展,網絡媒體逐漸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以網絡媒體為載體的視覺圖像充斥著我們的社會,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代藝術成為了包含著視覺藝術、媒體藝術、大眾藝術等為主要內容的多元化藝術,其藝術審美價值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從“一對一”逐漸向“對話”的模式轉變,這主要表現為藝術再也不是精英藝術家對觀賞者的說教,而是藝術家與觀賞者雙方在共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進行的文化性溝通,這也使得藝術家、觀賞者和藝術創作活動之間產生了文化利益的一致性和文化共通性。
(二)當代藝術成為藝術家和大眾交流的載體
藝術家將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感體驗融入藝術作品并將之呈現給觀賞者,觀賞者在觀賞作品的過程中,通過作品的造型、構圖、色彩、材質等藝術元素的呈現與作品進行交流與對話,并從中得到感悟,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與藝術家產生情感共鳴。當代藝術比以往藝術以更加大眾化的姿態呈現,成為藝術家與大眾交流的載體。在欣賞交流的過程中,觀賞者對自己的生存活動及狀態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觀察和感悟。而藝術家的作品也不再成為自己孤芳自賞的或是自我安慰的工具,而是成為了與大眾交流的載體。而正是交流,才使得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的到真正的實現,同時藝術創作活動也真正成為了人們重新審視自我的獨特文化方式。例如2011年,何多苓創作了“兔女郎”系列,整個系列中的兔女郎都充滿著孤獨和憂傷,而其中的作品《兔子的誕生》更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該作品與《維納斯的誕生》有較多相似之處。何多苓想要表現的是維納斯誕生的時候有春神的迎接,而兔子的誕生就只有獨自的凄惶。用兔子代表當下,用維納斯象征文藝復興時期,用兩者的不同心境傳達對當下藝術的思考,是不是我們當下的社會現實遠不如文藝復興時期幸福?
五、結語
藝術審美價值的實現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不僅僅包含了藝術審美價值在藝術創作中的動態展示,同時也展現出了其在審美接受中的實現。研究當代藝術的審美價值取向,有利于全面把握當代藝術的大眾化發展趨勢,對于當代藝術審美所呈現出的現實性、對話性等特點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同時對藝術審美價值的動態系統進行考察,對于藝術創作本身和藝術審美價值理論的研究均重要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周璇.大眾化:中國當代藝術審美價值取向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1.
[2]彭鋒.當代藝術的價值取向[J].美術觀察,2013(05).
關于藝術以及藝術的表達
人們廣泛把藝術等同于美術,實質上藝術由美術而始,借由美術為主的形式載體表達藝術家主觀情緒、情感、思想等的方式途徑。藝術不僅僅只有傳統藝術創作中誕生的藝術作品,藝術還包括文學、戲劇、音樂、繪畫、舞蹈、電影等可以表達美與情緒的事物載體。
藝術具有發展屬性,隨時間推移,藝術不斷發展與時俱進,從而延伸出各種形式多樣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比如由戲劇衍生的行為藝術;由音樂衍生的現代音像元素等。現今,藝術已發展到視、聽、味、觸、痛等人類的其它感覺。
關于審美
審美,簡單地說,就是感受、領悟客觀事物或現象本身所呈現的美。一般審美是對現實美的反映,現實中的客觀事物或現象,原不是作為人們的實踐對象和認識對象而存在的。以藝術作品作為審美的對象的審美形式成為藝術審美。
在審美活動中,人作為審美主體,人的主觀態度對審美判斷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什么是美的,什么又是丑的,表象上是人對客觀存在事物的審美判斷,實質上是人作為審美主題,通過審美判斷的語言表達,闡述內心世界以及價值評判。
藝術的審美屬性
藝術的審美屬性是指藝術作品能夠被感知、體驗、理解、想象、再創造,人們能以藝術形象為對象,通過藝術作品獲得精神滿足和情感愉悅。
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其目的就是為了表達自身的情感同時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求。藝術給予人的只是一種審美愉悅、審美享受和審美評價,只在人的精神上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觀事物那樣可以作為實用品出現,如畫上的馬不能騎,香蕉、蜜桃不能吃等。藝術必須具有美的品格,只有體現了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作品,才具有審美價值。
藝術生命表達的審美屬性
藝術是人的藝術,在藝術的整個完成過程中人是發揮著主體性作用的,藝術是在人有意識有目的創作下的產物,正因此藝術也成為人之為人的重要標志,藝術自其產生依賴就與人的生命是分不開的。
歌德強調藝術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提到“長期以來,在傳統理性至上觀念的主導下,藝術往往被視為是現實世界的反映或客觀世界再現,而對于藝術最根本的特性――生命表現卻往往被忽略了。” 直到19世紀中期以來,伴隨著工業進步,科學革命引發社會變革,傳統信仰與理性缺失,帶來了新思潮,人的生命也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生命哲學、生命美學開始慢慢嶄露頭角。
藝術的生命表達形式作為藝術家表現自我對生命價值觀點的闡釋,也是藝術審美屬性重要部分。
中西藝術作品中的生命藝術表現
藝術作品作為藝術家的實踐產物,藝術家的生命觀在其創作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它是藝術的靈魂,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精神生命的形象寫照,印記著藝術家的生命歷程。
西方:西方藝術一般重視對事物逼真生動的刻畫,通過色彩、線條、筆觸等外在形式,來蘊含自己深刻的生命意識;或者通過抽象藝術的形式表現藝術家的個人情感或對生命的認識。
高更的《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該作品是高更在自殺(未遂)前留下的作品,以誕生、―生存、―死亡的人生三部曲展開,按照生命的發展邏輯從右向左鋪開了生命的全過程,凝聚著他一生的藝術追求與生命思索。
梵高的《星空》同樣是生命最后時期的作品,他此時的生命已處于狂亂的狀態,畫中狂亂旋轉的筆觸表達了梵高此時的生命狀態。《星空》表達了作者對生命與天國想向往,也暗示著梵高的生命即將結束。
中國:中國藝術除了表達藝術家自身內在精神外,更是對宇宙中的生命精神的頌揚和表現,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生命之氣在天地、人、藝術三者之間暢通無礙。”齊白石的《十里蛙聲出山泉》講究的是精神上的共鳴,內心的感觸。
在中國畫家看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而藝術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這個生命――有時也叫神、生氣、生機、生意、神氣、氣韻等傳達出來。中國古人評畫也多不直接言美,而是以重生意、生氣、生機。中國藝術強調“氣韻生動”,其實就是指以生動的氣韻來表現人物內在的生命精神,表現物態的內涵和神韻,達到一種鮮活的生命之洋溢狀態。
小結
第一節 藝術活動的構成
從原始社會開始,藝術活動就在人類社會實踐中萌芽,進入了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諸方面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精神。但是,無論其體現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的差異有多大,它們都必須通過藝術作品而獲得體現。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審美價值的產生和實現,必須經過藝術生產的全過程,即藝術活動必須包含著客體世界、藝術創作與制作、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接受四個基本環節,四者共同組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
一、客體世界
客體世界是指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
藝術活動的主體是從事藝術活動的人,藝術活動的客體是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客觀社會和自然界是一切藝術活動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沒有人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認識,沒有人類的生產實踐和改造自然的實踐,就不會有藝術創造。趙樹理沒有對解放初期山西農村生活的親身體驗,就寫不出《小二黑結婚》;老舍沒有對老北京風土人情的切身體會和幾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積累,也寫不出《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優秀文學作品;沒有人類在意識生成和完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形式美的審美認識,也不會有書法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以說,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是構成藝術活動的主要要素之一。
對于客體世界來說,并不是所有的事物與現象都是藝術創造的對象,只有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才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而客體世界是否具有審美價值是相對的,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審美意識的生成與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的。
二、藝術創作與藝術制作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基于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從生活到藝術,這中間要經過藝術家的勞動,這種勞動就是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主要是在藝術家的頭腦中進行。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覺的程度如何,都是要運用藝術的手段,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包括感受、理解、評價、愿望等等)顯示出來。藝術的創作過程,實質上是藝術地認識生活并表現生活的過程。各種類型的藝術創作,無論是作家對人物和情節的典型化創造,還是畫家筆下對自然物的提煉概括,或者是演員對角色的體驗和體現等等,究其共同的實質,都是對生活的認識與表現。認識生活是表現生活的基礎。藝術家如果對生活缺乏獨到的見識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創作出激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如果他對生活的認識越明晰、越深刻,同時對藝術手段的掌握越熟練,他的作品就越有價值。藝術的表現,是藝術家在認識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成果。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結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
藝術制作是以物質性制作為主,以精神性創造為輔,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的藝術活動。在當代藝術活動發展史中,藝術制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例如工藝品、工業設計、舞臺設計、影視藝術作品的制作以及藝術品的復制,主要是在已有的審美意象或藝術形象基礎上,使用物質技術手段和物質材料再現藝術形象或是審美意象實體化。
藝術制作與藝術創作相比,具有“以物質性制作為主”的特點。對物質技術的體現多于藝術創造性。但是,藝術制作在人類整個藝術活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尤其在電影、電視、現代音樂作品的制作等領域,藝術制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把藝術創作與制作劃分為介于客體世界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一個藝術活動環節。
三、藝術作品
藝術作品即指藝術創作和藝術制作的成果,是由藝術主體創造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的表現形式。
這是藝術審美活動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環節。藝術作品既是藝術家創造的結果,是藝術家審美體驗與審美觀念的物態表現,同時也是藝術接受者審美的對象,因而藝術作品就成為聯結創作者與接受者的紐帶,成為創作者與接受者實現精神交流和審美對話的中介。不僅如此,藝術作品還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它既是創作者美學觀念和創作能力的體現,也是一個時代人類審美活動狀況的反映。我們認識藝術,了解藝術活動,固然要考察藝術品產生的環境,探尋創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藝術傳播與接受
藝術傳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
第一節 藝術活動的構成
從原始社會開始,藝術活動就在人類社會實踐中萌芽,進入了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生活的變遷,藝術在內容、形式、風格諸方面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體現了不同的時代精神。但是,無論其體現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趣味的差異有多大,它們都必須通過藝術作品而獲得體現。馬克思的藝術生產理論告訴我們,藝術審美價值的產生和實現,必須經過藝術生產的全過程,即藝術活動必須包含著客體世界、藝術創作與制作、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接受四個基本環節,四者共同組成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
一、客體世界
客體世界是指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
藝術活動的主體是從事藝術活動的人,藝術活動的客體是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客觀社會和自然界是一切藝術活動的源泉。人的美感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沒有人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感知、認識,沒有人類的生產實踐和改造自然的實踐,就不會有藝術創造。趙樹理沒有對解放初期山西農村生活的親身體驗,就寫不出《小二黑結婚》;老舍沒有對老北京風土人情的切身體會和幾十年老北京生活的積累,也寫不出《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優秀文學作品;沒有人類在意識生成和完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對形式美的審美認識,也不會有書法藝術、舞蹈藝術、繪畫藝術、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以說,客觀社會生活和自然界是構成藝術活動的主要要素之一。
對于客體世界來說,并不是所有的事物與現象都是藝術創造的對象,只有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才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而客體世界是否具有審美價值是相對的,是隨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范圍的不斷擴大和審美意識的生成與發展而不斷演變發展的。
二、藝術創作與藝術制作
藝術創作是藝術家基于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材料,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或藝術意境的創造性活動。從生活到藝術,這中間要經過藝術家的勞動,這種勞動就是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主要是在藝術家的頭腦中進行。藝術家進行創作的目的,不管他自覺的程度如何,都是要運用藝術的手段,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包括感受、理解、評價、愿望等等)顯示出來。藝術的創作過程,實質上是藝術地認識生活并表現生活的過程。各種類型的藝術創作,無論是作家對人物和情節的典型化創造,還是畫家筆下對自然物的提煉概括,或者是演員對角色的體驗和體現等等,究其共同的實質,都是對生活的認識與表現。認識生活是表現生活的基礎。藝術家如果對生活缺乏獨到的見識和深刻感受,就不可能創作出激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如果他對生活的認識越明晰、越深刻,同時對藝術手段的掌握越熟練,他的作品就越有價值。藝術的表現,是藝術家在認識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的成果。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凝結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
藝術制作是以物質性制作為主,以精神性創造為輔,與藝術創作密切相關的藝術活動。在當代藝術活動發展史中,藝術制作具有重要的和相對獨立性的意義。
例如工藝品、工業設計、舞臺設計、影視藝術作品的制作以及藝術品的復制,主要是在已有的審美意象或藝術形象基礎上,使用物質技術手段和物質材料再現藝術形象或是審美意象實體化。
藝術制作與藝術創作相比,具有“以物質性制作為主”的特點。對物質技術的體現多于藝術創造性。但是,藝術制作在人類整個藝術活動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義。尤其在電影、電視、現代音樂作品的制作等領域,藝術制作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把藝術創作與制作劃分為介于客體世界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一個藝術活動環節。
三、藝術作品
藝術作品即指藝術創作和藝術制作的成果,是由藝術主體創造的審美意識物態化的表現形式。
這是藝術審美活動中居于中心地位的環節。藝術作品既是藝術家創造的結果,是藝術家審美體驗與審美觀念的物態表現,同時也是藝術接受者審美的對象,因而藝術作品就成為聯結創作者與接受者的紐帶,成為創作者與接受者實現精神交流和審美對話的中介。不僅如此,藝術作品還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它既是創作者美學觀念和創作能力的體現,也是一個時代人類審美活動狀況的反映。我們認識藝術,了解藝術活動,固然要考察藝術品產生的環境,探尋創作者的生平等,但最核心的只能是作品本身。
四、藝術傳播與接受
藝術傳播即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和傳播方式,將藝術信息或作品傳遞給接受者的過程。藝術接受即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鑒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的消費鑒賞和批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