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09:35:0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患者安全風險評估與管理,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護理風險評估; 精神科; 安全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5.0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5-0080-03
護理風險是指臨床護理工作中可能發生的危害患者人身安全、影響治療的不良事件[1]。精神科患者因不能自行有效控制自身思維及行為活動,造成多種不安全因素出現,如:暴力攻擊行為、自殺/自傷、出走(擅自離院)、噎食、跌倒/墜床、壓瘡等不良事件發生,危及患者與護理人員的安全。如何防范護理風險事件的出現成為了醫院精神科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醫院護理管理工作中的難點及重點。為了減少精神科不良事件的發生,筆者所在醫院自2015年5月開展風險評估表對患者護理風險進行評估,給予針對性護理管理,取得了理想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筆者所在醫院1200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進行研究,所有研究病例均根據住院時間先后實施分組,將2014年8月-2015年4月的589例設為對照組,2015年5-12月的611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男389例(66.04%),女200例(33.96%),年齡13~75歲,平均(33.3±5.4)歲。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癥170例(28.86%),持久的妄想(偏執性精神病)98例(16.64%),雙相(情感)障礙128例(21.73%),癲癇所致的精神障礙89例(15.11%),分裂情感88例(14.94%),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16例(2.72%)。觀察組男411例(67.27%),女200例(32.73%),年齡11~78歲,平均(32.3±3.4)歲。疾病分布:精神分裂癥168例(27.50%),持久的妄想(偏執性精神病)105例(17.18%),雙相(情感)障礙135例(22.09%),癲癇所致的精神障礙93例(15.22%),分裂情感96例(15.71%)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14例(2.29%)。兩組病例資料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精神科常規的護理常規,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飲食、生活、服藥及預防不良事件發生等。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安全管理模式,具體如下。
1.2.1 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及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 成立以護理部的3名質控組長指導,各病區護士長為組長的風險管理小組。護理部對護理風險管理制度、管理預案、評分標準等進行修訂,確定明確的風險級別。護理部對護理人員進行風險評估相關知識的培訓,增強護理人員風險評估意識及提高評估水平。
1.2.2 風險評估方法 病房采取三級風險評估,一級評估:由責任護士或當班護士按風險評估表的內容對新入院患者,在2 h內采取詢問患者或家屬及送治人員,以及觀察患者的言行舉止完成暴力攻擊行為、自殺/自傷、出走(擅自離院)、噎食、跌倒/墜床、壓瘡等風險評估,患者住院期間病情有變化當班護士要完成風險評估。確立風險程度,對于高危風險履行風險告知,并讓患者或家屬簽名,做好標識,采取相應的防范策略;二級評估:按照一級評估結果對存在高危風險因素的病例實施全天動態評估,護士長及相關責任人還要保證各項防范措施的落實;三級評估:護士長72 h內對高風險的患者再評估,審核后將結果上報護理部,督查風險防范管理制度的落實,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偏差。護理部對重點高危患者進行現場查看評分及措施的落實情況,并給予指導。
1.2.3 風險警示標識 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將高危風險患者(存在暴力攻擊行為、自殺/自傷、擅自離院、噎食、跌倒/墜床、壓瘡的患者)作為重點護理管理對象,寫在白板上提醒,在其床頭卡上設置安全警示標識,跌倒高危患者還在其腕帶上貼上警示標識。餐廳設“防噎食專座”,有噎食風險患者進食時集中管理,專人看護。
1.2.4 護理風險的防范 具有高危風險因素的患者需要作為臨床重點監護對象,安置于重點病房,加強環境安全管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加強巡視,嚴格交接班制度,加強宣教,認真執行工作制度,并嚴格按照工作流程進行,針對性地實施安全護理措施,正確使用各種安全警示標識。若發現其存在新的危險因素,則應給予二次風險評估,并采取適當的應對方式,防范風險。科室護士長定期檢查安全風險防范措施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并限期整改。對評出的高風險患者由各病區護士長審核并上報護理部備案。見表1、表2。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在住院期間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護士風險評估率、風險告知率、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兩組研究病例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及風險評估開展前后相關因素的比較,見表3、表4。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少于對照組(P
3 討論
護理風險具有突發性和難以預測性[2]。護理風險不僅影響患者的治療,嚴重者還可導致患者死亡。精神科患者受疾病因素影響,或受其他刺激性因素影響,可導致其出現自殺自傷、暴力攻擊、外走等危急事件。并且,精神科患者長時間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噎食、跌倒的危險性也較高。因此提升醫院護理人員識別風險水平,增強緊急事件處理能力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
有研究顯示,積極發現及識別潛在風險、現有風險,并對風險進行評級,給予對癥處理,能夠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4]。所以強化風險管理,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及風險防范意識,這對減少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有重大意義。要防止高風險事件的發生,就要把發生護理不良事件后的消極處理變為發生前的積極預防,即如何將處置行為變為控制行為,消除或減少護理安全隱患[5]。本研究表明,通過風險評估表,患者住院期間不良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精神科護理工作屬于高危風險工作,不僅具備醫院護理工作要求的專業性,還具有精神科的特殊性。這就要求精神科護理人員掌握基本護理技能外,還要熟知護理風險評估知識及常用的評估技能。患者入院后開展風險評估預見性評估,將高危風險病例進行重點監護,同時開展安全防范護理[6]。才能在工作中避免或減少精神科意外事件的發生。護理風險評估單是針對護理風險的預見性護理,它需要護理人員有較強的專業知識、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及對應急事件的處理能力,能預見性地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評估,并及時采取適當的應對措施[7]。通過對護士進行風險評估能力的培訓,并定期開展精神科護理風險應急預案演練培訓,提高精神科護理人員對風險因素的識別能力和處置能力。本研究表明,通過風險評估表,護士執行風險評估率及對風險因素的識別和處置能力優于對照組。
護士應用風險評估表在精神病患者入院當天評估其現存的及其潛在危險因素,從而制定出相應的預防及護理措施,對存在高危風險的患者迅速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并向患者及家屬告知風險及有針對做好安全指導。同時,護士通過對患者的各種風險進行評估,患者存在及潛在的健康問題有了總體的了解,從而有條理、針對性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屬提高了防范意識,保證患者安全。本研究表明,通過風險評估表,護士的風險告知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曉率優于對照組。
實施護理風險評估,使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便于抓住工作的側重點,主次分明,掌握病情做到心中有數,護理安全及護理質量明顯提高;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從傳統的被動服務轉為主動服務[8]。護士主動與患者交流,建立有效的溝通方式,掌握其心理動態,適時給予心理疏導,并積極為患者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拉近了患者與護士的距離,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信任度,有助于提高患者對醫療護理的依從性及滿意度。本研究表明,通過風險評估表,護理質量與患者滿意度優于對照組。
參考文獻
[1]韋丙茹.護理風險評估及預防在心血管內科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1):131-132.
[2]譚寶玲.心血管病急診患者心機標志物升高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36-37.
[3]李鳳香,陳曉燕,曾偉嫻,等.風險管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流程再造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09,8(7):52-54.
[4]梁嚴霞,龍小艷,楊春霞.護理風險管理在外科中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0):1508-1509.
[5]楊麗.精神科風險管理中強化細節管理方法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9):665-666.
[6]覃金榮,楊帶蘭.預見性風險評估在精神科安全護理的干預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2016,24(5):75-76.
[7]李綠亞.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6):2557-2559.
【關鍵詞】 急診科護理; 風險評估; 管理對策
急診科護理風險是指急診科護士在護理工作中及患者在接受護理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護理風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職業風險,不可能完全避免。護理風險能造成對患者身心傷害、導致醫院遭受經濟損失或影響醫院正常的工作秩序和聲譽。造成護理風險的主要因素有護士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醫師因素等。如何盡早發現和有效處理各種護理風險隱患,減少護患糾紛和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確保護理安全,已成為護理管理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急診科是風險系數極高的科室之一,為有效規避護理風險,降低醫療糾紛,保證患者安全,近年來,筆者所在科室采用自制的急診科護理風險隱患評估表強化急診科護理風險管理,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12月,本院急診室共有護士10名,年齡20~45歲。主管護師1名,護師2名,護士7名;大專學歷6名,中專學歷4名。
1.2 方法 根據筆者所在科室實際情況,自制急診科護理風險隱患評估表,評估表評估項目共包括16項護理風險因素內容,包括:(1)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嚴格;(2)崗位責任心不強/脫崗、惰崗;(3)操作規程不完善/執行不嚴格;(4)知識缺乏/經驗不足;(5)無菌操作及消毒隔離不嚴格;(6)觀察、處置不及時/延誤救治;(7)查對不嚴格/輸血、給藥錯誤;(8)手術患者或部位識別錯誤;(9)告知不當/護患溝通不良;(10)一次性用品或藥源性不安全;(11)儀器設備或服務設施不安全;(12)院內跌倒、燙傷、壓瘡等;(13)護理記錄不當,醫護記錄不一致;(14)人力不足或配置不當;(15)帶教不力;(16)其他。對上述每一項不安全因素內容進行評估,以確定患者是否存在本項護理風險,可能發生護理風險的主要問題及后果、發生護理風險原因分析以及消除護理風險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對策,最后對評估效果進行評價。責任護士每天對患者評估1次,根據評分調整護理干預方法。統計2010年、2011年急診科發生護理差錯、事故、意外、糾紛例數,并與實施護理風險評估前的2009年急診科發生護理差錯、事故、意外、糾紛例數進行比較。
1.3 統計學處理 選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P
2 結果
實施護理風險評估后,與未實施護理風險評估2009年比較,急診科2010年發生護理差錯事故情況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常見護理風險 護理工作是一種高風險的工作,而急診科急救因其突發性,是醫院救治過程中非常容易出現問題的一個階段[2],如護士技術不熟練或動作慢、操作失誤或言語不當、出診記錄缺陷或漏記,在急救轉運的途中沒有向患者或家屬交代清楚途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對急救器材操作不熟悉,護士責任心不強,未嚴格按操作常規和制度執行醫囑,皮試或注射前未詢問患者是否有無過敏史,當醫囑不詳時未明確醫囑等直接影響了搶救的質量和速度,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研究結果顯示,本院急診科在實施護理險評估后,與未實施護理風險評估的2009年比較,2010年與2011發生護理差錯事故情況分別下降至2009年的15.38%和7.69%,說明進行護理分險評估,確定患者是否存在某項護理風險,可能發主護理風險的主要問題及后果、發生護理風險原因分析以及消除護理風險的整改措施及管理對策,是護理風險管理的基礎。急診科風險管理的重點是加強急診護理風險管理,提高急診科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
3.2 護理風險管理對策
3.2.1 完善醫院管理制度,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思想,不斷轉變服務觀念,加強急救業務培訓,加強護理管理,建立護理風險管理組織,制定完善風險管理制度。進行急診專業思想、醫德醫風教育,規范搶救物品、藥品、儀器的應用與管理,增強急診護士法律意識,加強護理記錄單的管理,規范護理文件書寫,積極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充分體現愛心和真誠,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建立護患告知制度,強化護患共同承擔風險意識[3]。
3.2.2 建立預防急診科護理風險干預流程 對急診科護士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使每位護士都能熟練地根據急診科護理風險隱患評估表準確評估患者護理風險。對新入院患者由專職的護士進行評估篩查,對篩查出的有護理風險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和特殊護理干預,如對有褥瘡高風險患者使用氣墊床、氣圈、局部易壓部位使用褥瘡貼等[4]。對有跌倒高風險患者在床頭掛“小心跌倒”的安全警示牌。提醒各級工作人員、患者及家屬在患者活動時給予協助和警告,以防跌倒[5]。
風險管理的重點是加強護理風險管理,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6,7]。通過實施急診科護理的風險評估,使急診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減少了醫療差錯、事故與糾紛,切實為患者提供放心、安全、滿意的全程優質服務,提高了患者滿意率。
參 考 文 獻
[1] 繆薇菁.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9):830.
[2] 李小平.風險管理在急診護理安全工作中的實施及效果[J].護理研究,2007,21(12):3367.
[3] 何元風.護理管理中實施風險管理的效果與分析[J].現代護理,2007,13(1):83-84.
[4] 楊春莉,杜金蓮.骨科患者壓瘡風險評估與護理干預[J],2011,32(6):1016.
[5] 李新輝,陳麗麗.老年病房跌倒危險因素及預防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08,6(11A):2829-2831.
[6] 申萍,孫琳,朱劍萍.護理風險管理的實施成效[J].護理學雜志,2006,2l(10):85-87.
【關鍵詞】管理流程 跌倒/墜床風險評估 干預措施 老年患者 護理安全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27-02
Fall into bed management process and risk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s in neurological medicine application
LEI Xue
(Sichuan Province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Guangyua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628017)
【Abstract】Objective We will discuss the management processes of fall bed and the application i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fall/fall b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vention sheet in Neurology. Method We chose the 706 patients who was admitted in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September in 2011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as with conventional anti-fall ca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the anti-fall care by using fall bed management process, risk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heet to compare their incidence of falls. Result The result between two groups is P<0.01. This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n the fall incidence of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all / fall bed management process ,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in tervention shee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fall incidence in elderly patients and protect the care safety of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
【Key words】management processes fall / fall bed risk assessment interventions elderly patients care safety
跌倒是我國傷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而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則為首位。神經內科患者多高齡, 加之意識、感覺、運動障礙及用藥等,使跌倒與墜床的危險性增大。跌倒除了導致老年人死亡外,還導致大量殘疾,并且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跌倒后的恐懼可以降低老年人的活動能力,使其活動范圍受限,生活質量下降。為減少和避免患者跌倒與墜床的發生,降低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同時為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我們在借鑒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跌倒管理流程[1],實施了“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有效地預防了跌倒事件的發生。
1 方法
1.1 跌倒墜床管理流程
1.1.1 高危跌倒墜床篩查 實驗組在入院評估上增加了跌倒、墜床風險評估評分,使新入院患者跌倒墜床風險評估常規化。制定了跌倒與墜床風險評估,年齡大于65歲或小于14歲、孕婦、意識障礙、疼痛、行動不便及危重患者必須進行篩查。評估內容包括:①最近一年曾有不明原因跌倒史(1分);②意識障礙(1分);③視力障礙(1分);④活動障礙、肢體偏癱(3分);⑤年齡≥65歲或年齡14歲(1分);⑥體能虛弱(3分);⑦頭暈、眩暈、性低血壓(2分);⑧服用影響意識或活動的藥物(1分),如散瞳劑,鎮靜安眠劑,降壓利尿劑,鎮攣抗癲劑,麻醉止痛劑;⑨住院中無家人或其他人陪伴(1分)。每個因素按不同等級評分, 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發生跌倒的危險性越高,評估得分范圍大于4分為高危險。
1.1.2 高危跌倒墜床預報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的使用 實驗組患者于入院當天由責任護士或值班護士采用跌倒風險評估表評定,將分值≥4分的患者列為跌倒高危人群,填寫住院患者跌倒/墜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表上制定了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同時上報護士長、護理部,并重點交班,形成一個以責任護士-科護士長-護理部為一體的質量安全控制體系, 并給予持續性評價[2]。根據評分調整對策:每周評估一次,家屬簽字確認,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一式兩份, 護士、患者或家屬簽字,護士長審核后簽字,一份交給患者,一份保存于護理意外事件檔案中。
1.1.3 實施干預措施保障安全①環境安全:地面無潮濕、積水,病室光線充足,配有地燈,床頭燈。走廊寬敞明亮,兩旁安置扶手。廁所有蹲式及坐式裝置且裝有扶手,使用防滑墊。病房物品規范放置,通道無障礙物, 病床固定良好,按要求使用床擋護欄。將常用物品放置患者可及之處。②合理運用各種標識:在病人手腕上佩戴身份識別帶, 防止病人離床活動時發生跌倒便于身份識別,病房衛生間粘貼 “小心地滑”的標識,高危患者床尾掛上紅色“ 防止跌倒”的警示標識。高危患者用醒目的黃色三角形標識貼在責任護士分管患者一覽表上,嚴格交班,加強巡視,語言提醒,發現問題及時處理。③保證護理設備齊全:呼叫器安裝在患者能觸及位置,教會患者使用呼叫鈴。科室備有多功能擔架推車,輪椅,并安裝保護帶,保障安全運送。④用藥安全管理:藥物在老年人體內代謝相對較慢,容易發生蓄積,嚴格遵醫囑服藥,告知注意事項,觀察用藥后的反應。服降糖、降壓、利尿藥要床旁看服,避免藥物影響患者的神志、精神、視覺、步態、平衡、血壓等,易引起患者跌倒[3];服用鎮靜、安眠藥叮囑其完全清醒后再下床活動;應用血管擴張劑的患者,加強巡視,指導緩慢活動,防止頭暈。改變應遵循“三部曲”,即平躺30s、坐起30s、站立30s 后再行走,避免突然改變。
2 結果
表1 有無實施跌倒管理流程住院患者跌倒發生率比較( n,%)
注:p
3 討論
3.1 管理流程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表降低了神經內科患者跌倒墜床率,有效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隨著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國內人口的老齡化及慢性病的增加,以及新醫改政策的出臺,神經內科的病人逐年增多,因此,做好老年住院患者的防跌倒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對老年患者的跌倒墜床風險進行早期篩選,同時實施防跌倒墜床的護理措施、改善病房環境,應用輔助保護器具,針對不同級別的老年患者應用個性化的防跌倒墜床流程,有效降低了老年患者跌倒墜床的發生率,為患者提供了安全優質的護理服務。
3.2 增強了護士的安全意識。有研究表明護士對住院老年跌倒知識掌握不足,且護士對住院老年跌倒知識掌握情況的差異與學歷、職稱和工齡均無關,僅僅與護士是否接受過跌倒相關知識培訓有關[4]。為了規避護理風險,提高護士對患者防跌倒的安全意識,科室內組織護士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跌倒墜床管理流程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并開展預防跌倒的護理應急預案演練,以預防跌倒及墜床等不良事件的處理,不斷強化護士護理工作安全意識。
3.3 加強了護患溝通。有研究表明, 陪護人員對于跌倒的原因及預防常識認知率低也是跌倒的重要原因之一[5],因此,應用跌倒墜床管理流程及風險評估與干預措施,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和陪伴加強教育,能有效地防止跌倒墜床的發生。這不僅是對患者及家屬知情權的維護, 而且是護士進行自我保護的需要。由于加強了護患之間的溝通, 使患者更加理解和信任醫院, 從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有利于避免或減少醫療糾紛,同時一旦發生不可避免的糾紛, 還可作為院方履行安全告知義務的法律依據。
3.4 豐富了護理管理的內涵,提高了護理服務品質。通過實施跌倒管理流程和跌倒墜床風險評估及干預措施增強了護士的服務意識和質量意識,現代護理要求護士除具有良好的服務態度、精湛的業務技術外,護患溝通、健康教育等也是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蔣小劍.住院患者跌倒管理流程的建立和應用[J].護理雜志,2008,25(24):67-68.
[2]楊君艷.跌倒、墜床危險評估表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1,32 (23 ): 4907-4908.
[3]庫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2):143.
【關鍵詞】護理風險評估;預警干預;臨床給藥;用藥安全
隨著醫學的發展,臨床藥物的種類越來越多,用藥中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情況也越來越多,不僅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效果,也造成了資源浪費。護理人員是藥物治療的執行者,也是患者藥物治療過程中發生不良反應的第一處理人,在患者的藥物治療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護理人員的給藥錯誤或不合理狀況將直接導致臨床治療安全事故的發生[1]。本次研究從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臨床給藥管理中實施護理風險評估及預警干預,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取得了滿意的管理效果,其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共有床位500張,病區19個,護理人員237名,2名為男性,235面為女性,其年齡為19―45歲;其職稱類型包括:初級職稱者92名,中級職稱者10名,高級職稱者2名。
1.2方法
首先在醫院內部聯合護理主任、護士長、藥劑師、臨床護理優秀人員組成臨床給藥風險管理小組,對每位成員進行專業的臨床給藥培訓,并對風險管理的相關流程和知識進行培訓;隨后小組成員根據臨床給藥的相關實踐經驗確定臨床給藥的流程;護理人員統計2014年一年中患者臨床給藥的相關資料,并針對發生臨床給藥安全事件的資料依照臨床給藥護理的相關規范要求及確定的給藥流程對臨床給藥中的存在和潛在風險失效模式進行識別,按照嚴重度、不易探測度、發生頻率進行評分,每項1―10分,評定出風險指數;根據風險指數進行風險預警分級;根據預警分級進行預警干預;風險管理小組每三個月進行一次護理風險預估,并對預警干預進行持續性改進[2]。
1.3風險評價指標
風險指數=嚴重度*不易探測度*發生頻率,當失效模式的風險指數>125或嚴重度>9時表示需進行改進。風險指數
1.4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對上述統計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采取百分表示,對比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當P
2結果
干預前的失效模式風險指數為173.47,干預后的失效模式風險指數為104.36,干預后的失效模式風險指數明顯低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臨床給藥中存在很多風險,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給藥時,其方式、用量、滴速等均是導致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出現臨床用藥安全事件的重要影響因素。本次研究在臨床給藥管理中應用護理風險評估和預警干預,其中經過干預其失效模式風險指數明顯低于干預前,P
臨床給藥風險管理小組確定的給藥流程主要包括六項程序:首先護理人員在護士站核對醫囑后完成領藥,并執行醫囑;藥劑師在藥方完成藥品的核對和發藥過程;相關人員將藥品送至護士站,完成交接工作;護理人員嚴格按照醫囑在治療室完成配藥過程;嚴格按照相關操作標準對患者進行給藥;用藥后對患者進行監護,觀測治療效果,發現不良反應及時進行針對性的處理[4,5]。
參照上述程序對臨床給藥進行風險評估、預警分級之后就需完成風險預警干預,其干預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強對護理人員對給藥風險的認識,并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臨床給藥的相關知識培訓[6];建立相關的改進參照標準,根據風險指數按照先后順序對相關實施過程進行改進,臨床給藥風險小組定期檢查改進效果;加強對病房藥品的分類管理,并加強對藥品的標識[7];采取護理責任制,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和工作責任心,加強對患者的治療效果觀測;各科室中確定專業的給藥風險管理人員,加強對臨床藥物研究人員的溝通,對藥物合理使用提供及時準確的臨床實踐數據和資料,并加強對醫護人員的用藥安全監測,確保患者的用藥安全[8]。
綜上所述,在臨床給藥管理中應用護理風險評估和預警干預能有效降低臨床給藥風險,減少臨床給藥安全事故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
【參考文獻】
[1]王波,馬志軍,孫鑫,等.醫療安全風險預警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3,04(04):42-44.
[2]許蘭花.精神科護理風險評估及護理干預研究進展[J].中國民康醫學,2013,23(07):66-68.
[3]高遠,屈波,毛智,等.應用風險評估表篩選并確立風險預警機制的意義[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34(21):6768-6771.
[4]吳茜,龔美芳,孫曉,等.住院患者護理高危風險預警預控體系構建與運作[J].護理學報,2015,01(07):16-20.
[5]程鳳敏,陳海嘯,郎云琴,等.降低病區護理給藥前患者身份識別缺陷率的實踐與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52-54.
[6]朱純敏.臨床給藥護理不良事件歸因分析及防范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9):92-94.
1.1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及并發癥的發生率。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
1.2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和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有2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3%。對照組有8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表1所示。
3討論
在對骨科患者進行護理時應用風險評估,不僅需要對風險評估單進行合理設計,而且還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準確的判斷,并做好風險防范護理。患者在入院24h內由責任護士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主要采用的是ADL評分,通過評分結果,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這樣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從而降低患者發生風險的可能性。
在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以后,需要針對評估結果采取防范措施,若患者存在壓瘡風險,應對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降低壓瘡的發生。針對已經發生風險的患者,可采取積極的應急措施,并按照事先設立的風險預案對患者進行檢測,同時做好相關的記錄。在使用器械的過程中也容易導致風險的發生,因此,對器械評估也是非常重要的,護理人員要及時發現器械所存在的風險,消除安全隱患。護理人員還應加強風險評估單的管理,護理人員應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填寫評估單,并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護理長應對其風險評估單進行核對,并監督護理措施的執行,從而將評估的準確性提高,使風險的防范發揮作用。風險評估護理不僅能夠增強護士的護理風險意識,而且提高了護理工作的質量,風險評估護理保證了骨科患者的安全,降低了風險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