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7:41:0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文化的宣傳,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做人要厚道,求學要嚴謹。
2、勤奮踏實,誠實守信。
3、頑強拼搏,勇奪第一。
4、自主自律,自強自信。
5、勤學守紀,踏實嚴謹
6、不要讓今日的懈怠成為一生的痛。
7、“想”要壯志凌云,“干”要腳踏實地。
8、先做該做的事,再做喜歡的事。
9、拼搏奮進,永遠進步。
10、志在千里,壯心不已。
11、禮貌勤奮,競爭超越
12、強班強校,校榮我榮
13、壯底氣樹正氣
14、勤學樂思,奮發向上
15、勤奮鑄就輝煌。
16、生命的絕唱來機只爭朝夕,如詩的年華更需惜時如金。
17、人生能有幾回搏,今日不搏何時搏。
18、千淘萬漉雖辛苦,千錘百煉始成金。
19、人生沒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
20、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璽。
21、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22、立志漫長清華園,刻苦方能未明湖。
23、溫馨家園,陽光沙場
24、博觀細取,厚積薄發。
25、弱者認命,強者抗命。
26、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
27、讀書在于造就完美的人格。
28、良心無愧信心無畏,恒心無敵青春無悔
29、為了夢想,我們不懈努力。
30、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成功之路也。
31、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32、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志在中華。
33、細節決定成功,點滴鑄就輝煌。
34、知識改變命運,奮斗成就未來。
35、把握一個今日,勝似兩個明天。
36、求真尚美,礪志篤行。
37、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38、十年鑄劍,只為爐火純青;一朝出鞘,定當倚天長鳴。
39、同心合力,創造輝煌
40、橫絕學海,笑傲蒼穹。
41、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42、學之染人,甚于丹春。
43、但求日積月累,收獲于細微;不要左顧右盼,專注于自我。
44、蓄勢待發,有備無患。
45、馳騁于自己的天下,奔騰在碧綠的山間,——成功在于不斷地超越。
46、團結拼搏,爭創佳績。
47、讀書在于造就完美的人格。
48、自律,民主,團結,和諧。
校園文化的宣傳標語
1、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
2、求真尚美,礪志篤行。
3、明確的目標是前進的動力。
4、立志漫長清華園,刻苦方能未明湖。
5、學海無涯勤可渡,書山萬仞志能攀。
6、橫絕學海,笑傲蒼穹。
7、做人要厚道,求學要嚴謹。
8、要爭就能贏,要拼才能贏。
9、努力造就實力,態度決定高度。
10、生命因進取而輝煌,青春因高考而壯美。
11、理想+信念+反思+意志+效率=大學。
12、遠大抱負始于高中,輝煌人生起于今日。
13、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保證。
14、土時先有節,至凌云處仍虛心。
15、求真尚美,礪志篤行。
16、生命中最值得投資的是自己,給自己最佳的投資是學習。
17、個性有禮貌,個性守紀律,個性能吃苦,個性能忍耐,個性有志氣,個性有作為。
18、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19、博學慎思,明辨篤行。
20、每一次努力都是最優的親近,每一滴汗水都是機遇的滋潤。
21、文學來自勤奮,高分源自拼搏。
22、勤奮踏實,誠實守信。
23、鍥而不舍,存義精思。
24、靜中顯競,競中取勝。
25、志強智達,言行行果。
26、守時誠信,勤奮踏實。
27、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28、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29、功崇惟志,業廣為勤。
30、勤奮是最好的方法,興趣是最佳的老師。
31、好方法事半功倍,好習慣受益終身。
32、莫為失敗找借口,多為成功找理由。
33、但求日積月累,收獲于細微;不要左顧右盼,專注于自我。
34、超越自我防分化,挑戰極限譜新高。
35、頑強的毅力能夠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36、含淚播種,含笑收獲。
37、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38、學在苦中求,勤中練;不怕學問淺,怕志短。
39、馳騁于自己的天下,奔騰在碧綠的山間,——成功在于不斷地超越。
40、志高造就輝煌。
41、勤奮鑄就輝煌。
42、我心一片磁針石,不讀清華不肯休。
43、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
44、埋頭讀書,抬頭做人。
45、習慣改變命運,細節鑄就終身。
46、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47、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48、自律,民主,團結,和諧。
關鍵詞:文化報道新路徑 文化推廣新思路
一、廣播文化報道的新路徑
隨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戰略的提出,如何進一步加大文化宣傳報道力度,成為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而文化是多元的,與之相對應的文化報道也應具有多元屬性。尤其處于i時代,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讓人們獲取和信息變得更加容易。這也就意味著傳播和引導文化觀、價值觀,也更加容易和迅捷。
目前,受眾已經形成了碎片化的接觸習慣,這也對文化報道如何針對受眾作出調整,更加適應時代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伴隨性最好的傳統媒體,隨著有車一族的不斷增多,廣播迎來了新的發展良機。抓住機遇,積極拓展文化報道的新路徑,成為廣播吸引更多受眾、凸顯傳媒影響力的重要方面。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晰的思路:
1、挖掘地域特色,突出文化自信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個沒有了地方獨特魅力的文化表現,是不能引發關注的。特別是作為省級媒體,挖掘本省的文化地域特色,既是媒體責任,也可以擁有豐富的資源。尤其在網絡信息時代,文化報道更要注重地區、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建立。因為文化自信能夠帶來的是一種脫離低俗和更加積極、樂觀的人生狀態。在湖北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進程中,在湖北跨越式發展的征程上,這種可貴的精神狀態將是整個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
要找到提升文化自信的興奮點,需要經驗的積累進而提升新聞的敏感。
比如,在2011年第六屆中國京劇節的報道中,筆者的作品《錄音報道:京劇與湖北,剪不斷的緣》:“六京節”的開幕式上,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先生用京劇的韻白朗誦了詩人艾青在武漢寫就的名篇《我愛這土地》。記者敏銳地抓住京劇韻白中“湖廣音、中州韻”與湖北的特殊關系,采訪了尚長榮先生以及省內的著名藝術家,結合余三勝、譚鑫培等前輩的故事,點明了“京劇的老家在湖北”,闡述了湖北藝術家在京劇誕生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闡明了京劇和湖北的歷史淵源。
文化報道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而要將這件事做好,平日對細節的關注以及知識的積累都必不可少,這也要求記者對自身要有更高的要求。
2、梳理海量信息,立足文化思考
文化報道很長時間以來被認為是各種專業文藝、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群眾文化活動等等一類的報道。這樣的理解其實是狹義的。海量的文化信息,蘊藏在各類經濟社會活動中,其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去思考與挖掘,因此,文化報道要有寬闊視野。結合自身工作實踐,總結如下:
(1)文化演出以及節慶文化報道
這類報道在文化類的報道中占據了相當的比重。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新聞的要素闡明,并且通過音響對現場進行適度還原,讓聽眾在了解信息的同時也對現場有一定的感知,是這類報道的主要目的。
筆者認為演出和節慶報道在報道的操作上要把握的原則有以下幾點:一方面,文字要精煉且表意清楚,能夠讓聽眾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事件的梗概;另一方面,要利用精彩的現場音響以及采訪,對現場以及事件的背景、目的、特色等內容有簡要而精道的表述。尤其在使用現場音壓混方面,要注意對現場的還原,壓混現場音最好采用2段以上,而不要1段到底,這樣現場感會更強。
(2)文化觀察和評論
文化觀察和評論是文化報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類文章是建立在作者對文化事件的積累和理解達到一定程度后而發表的觀點。
比如,2011年是湖北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之年。筆者曾就當年的湖北文化體制改革撰寫了系列評論,反響良好。此系列分為5篇:1、讓文化資源轉化為影響力,實現文化強省建設新跨越;2、改革是唯一出路,克服思想上不愿改的誤區;3、解放思想是改革首要前提,變壓力為動力,破除
“不敢改”的誤區;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改革中學會改革,走出
“不會改”的誤區;5、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開創文化改革發展新局面。
前后兩篇分別談到了對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解以及對未來的展望,中間三篇分別就“不敢改、不愿改、不會改”這三個誤區分別闡述,在平時積累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地談出了見解,并落腳于“改革不是‘減人減錢甩包袱’,而是從根本上改變投入方式,通過市場機制建構更透明、更有效率的政府財政投入模式。”這一主旨,對平常一系列文化體制改革的報道也是一次深化。
(3)蘊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解新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有表現形式,其內在就必然擁有一種文化的、哲學的支撐,而這種支撐就是我們需要理解和挖掘的內容。
比如,“蘋果教父”喬布斯所追求的產品理念就是簡化、實用、時尚,這也是他所推行的產品理念和企業文化。而這些理念則集中地體現在他的一個衣著細節:每次產品,從來只穿圓領套頭T恤。他的用意很含蓄,也很明確:No Button。而Button這個單詞的中文翻譯包含兩個解釋,紐扣、按鈕。所以不論是iPhone、iTouch、iPad等蘋果品牌的產品,都是以觸屏為主而盡量減少按鈕的原因。
從經濟、生活現象中觀察、傳播文化思考,通過真實的細節把握、傳遞文化氣息,是文化解析類報道最吸引人的部分。
3、豐富表現方式,拓展報道路徑
僅就文化報道而言,主要集中在新聞報道的各類表現形式;如果是文化宣傳,就更廣泛了,可以延伸到節目編排乃至活動推廣等。
廣播文化報道的新聞表現方式,主要分為:
(1)傳統的消息和專題、通訊等
這類文化報道,內容精煉、全面是基本要求。而要出新出彩,則必須靈活使用錄音、壓混以及注重知識的積累。
在錄音使用上,一般先出一小段錄音,將受眾注意力收攏,然后展開后續的敘述。敘述的同時可以適當采用部分現場音響壓混。這樣一方面活躍了受眾的聽覺,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作品更有現場感。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現場音壓混的時候,可以盡可能嘗試使用2-3段現場音響,這樣既有現場感,也能讓錄音報道聽上去有一定的畫面感和跳躍感,讓聽覺具有可視性,更加生動。采用一段或者更多段的錄音,則前者容易讓人感覺乏味,后者則讓人感覺凌亂。
(2)現場連線、現場直播
這類文化報道更強調現場感。現場直播中會出現部分現場連線,這時尤其要把握好頻次。筆者認為,廣播的現場直播中解說的頻度也不宜過于頻繁。盡管在沒有畫面的情況下,語言的描述能起到引人聯想的作用,但解說過頻則易導致廣播的直播失去畫面感,也讓人缺少想象的空間。因此,不論是直播還是連線,頻次的把握是關鍵。
除了以上傳統的文化報道,廣播媒體要加大自身文化報道的力度,則需要將文化元素拓展到各類專題類、對話類節目中,特別是和自我包裝有關的各類片花和短片中,由此能夠更好地提升文化傳播的效果。
(1)形象短片
形象短片既是一種品牌宣傳,同時也是彰顯廣播媒體文化氣質的重要載體。大氣、時尚、活潑等等不同的形象短片根據不同的廣播頻道定位,有著不同的風格。將專屬于自己的形象短片做好,可以為廣播頻道文化氣質和收聽率提升起到積極的作用。
比如,2011年10月8日起,中國之聲進行節目改革,在整點報時方面,突破傳統枯燥的時鐘打點方式,推出了“公益報時”這一全新形式。“公益報時”在每個整點固定播出,每天24次,倡導“愛于心,踐于行”的公益理念,傳播的是中華傳統美德,蘊含中華文化精髓。錄制《公益報時》的嘉賓包括:推動公益事業的政府部門官員、組織公益行動的企業和民間機構、參與公益活動的社會名人。“公益報時”推廣以來,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也強化了中國之聲的公益媒體形象。
又比如,2012年全新改版的湖北之聲,在每檔節目之間推出了“荊楚文化新名片”的形象短片,每次不過30秒左右,內容涉及湖北文化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代表場館及地區等,將湖北文化的精髓一一展示。
精煉地講述、循環地播放,既適應了當今聽眾碎片化的接受習慣,也提升了文化宣傳的傳播效果,更讓湖北之聲,獨具荊楚文化的風韻。
(2)脫口秀
脫口秀類型的節目是目前文化類報道的一種形式。各媒體之前也有了很多成功的探索。
比如《冬吳相對論》,是《21世紀商業評論》雜志旗下的一個廣播脫口秀節目。它以經濟生活類話題為載體,但傳達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其中的《從阿凡達看懂莊子》、《快公司與慢公司》等等,至今近300期節目,將商業、生活、文化緊密結合,每期一個話題,通過主持人和嘉賓的對話,讓人聽后有所感悟。
脫口秀類節目制作成本相對低廉,通過對話、聊天的形式,讓原本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讓原本乏味的東西變得生動,讓原本幕后的背景成為聚焦的新熱點。同時,脫口秀類節目也更容易將各種細節交代得更清晰,使得文化的內涵得到更好的闡述。
二、廣播文化推廣的新思路
網絡時代的廣播發展,必須提升品質,打造精品,做有深度、有品位的廣播。同時延伸產業鏈條,讓精品節目內容成為市場的搶手貨。而要實現這一系列目標,文化的積累和表現不可或缺。
文化報道是提升廣播品質的不二良方,文化類節目更是廣播延伸產業鏈條的絕對主力。
(1)由文化報道向文化表現延展
加大文化新聞的分量是提升收聽率最有效的方式。每個人都需要文化的滋潤,也都需要娛樂的調劑。這部分新聞如果做得更豐富,將有利于提升廣播頻率的收聽率和認可度。
要讓廣播節目充滿文化味道,提升品質,新聞、片花、節目都可以實現,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目前,湖北之聲已經在這方面作出積極嘗試。雙休播出的《慢慢繞著地球跑》節目,與6家海外華語廣播媒體合作,定期推出“靈秀湖北”專題,用湖北的歌曲、音樂、詩歌、文字等多種表現方式,向全省聽眾及海外聽眾,介紹湖北的風土人情。湖北之聲的頻道主題曲和系列宣傳片,都以“洪湖水浪打浪”作主題變奏,用這首傳誦最廣、最能代表湖北的歌曲,演繹出不同的風格。其中,頻道總版頭中,還加入了編鐘的聲音元素,更加凸顯歷史的積淀。在晚間下班高峰時段,還推出了方言節目《越說越有味》,用武漢話演繹武漢地域文化特色,其中專設的小專欄《乖乖隆迪隆》,圍繞武漢的各類歷史文化傳承,每天推出一個小話題或者小故事。與此同時,加大新聞節目中文化報道的含量,以消息、通訊、專訪等多種方式,第一時間傳遞湖北最新的文化信息。以上這些嘗試,都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回報和社會反響,也讓湖北之聲作為湖北廣播主頻率的影響更加彰顯。
(2)由聲音媒體向聲音產品轉變
網絡時代為廣播的產業開發提供了非常廣闊的平臺,這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由聲音媒體向聲音產品轉變。改變過去的編辦模式,將自辦節目、自身資源開發,甚至將制播分離的版權交易作為產業開發的基礎,做到有針對性地推送、服務。這成為文化推廣的一個重要形式。
比如,中國之聲充分利用廣播特有的人才資源,推出《夏青朗誦版唐詩三百首》等音像產品,這也讓愛好古詩、對普通話學習有熱情的聽眾和消費者有了自己的選擇。上海故事廣播,推出了一系列新聞解讀類節目,如《新聞故事》、《檔案揭秘》等,都已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回報。
在湖北的廣播界也已經有了產業開發的探索。楚天音樂臺《阿申愛樂》節目廣受古典樂迷的歡迎,而主持人阿申也已經將個人“愛樂”的經歷和感受出版成書《讀音樂》。
網絡時代讓我們產生了“渠道為王”還是“內容為王”的爭論,但這并不是媒體發展的問題,渠道是為內容服務,內容要借渠道傳播,二者相輔相成,并不存在誰統治誰的問題。但一點可以確定,好的內容才會被大眾所接受。
對于廣播而言,無論是文化類新聞報道還是專題節目的制作,只要堅持在“聲音博物館”的思路上走下去,相信必將借助網絡浪潮迎來更大發展。
(3)由單一節目向戶外活動推廣
“辦看得見的廣播”是目前廣播經營者們共同的觀點。通過活動不僅能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同時也能對文化起到進一步的推廣。
比如,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在每年春節前夕都會舉辦“春聯大獎賽”。這項活動到目前已經成功舉辦了33年,影響力也逐步擴大,從一個省內的活動逐漸發展為世界華人參與的年度文化盛會。這對于推廣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提升廣播頻率影響力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外,湖北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還舉辦了“用我的聲音做你的眼睛――為盲童錄制有聲讀物”、“書送希望”等一系列品牌公益活動,都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傳播效果。這些都是提升媒體公信力,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手段。
1、文化遺產不可再生,加強保護刻不容緩。
2、文化遺產保護:尊重歷史,造福今天,開創未來。
3、祖先的、我們的、子孫的——請保護文化遺產。
4、完美真實地將祖先留下的杰作傳給子孫后代,是華夏兒女的責任。
5、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
6、從我做起,做一個文明的游客。
7、縱有金山銀山,難買文化遺產。
8、有歷史才有現在,唯遺產才知興衰。
9、保護文化遺產,我們仍需努力。
10、宇宙好漢,生命短暫;傳承文明,文化遺產。
11、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
12、穿越時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遺產。
13、文化遺產日:一天的提醒,每一天的行動。
14、尊重歷史,憧憬未來。
15、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16、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
17、保護文化遺產,構建和諧社會。
校園文化宣傳學風的標語
1、清風園學子茂風華,百步梯書生逞意氣。
2、揚求是新風,樹學風新貌。
3、在學習中,思索人生;在思索中,享受學習。
4、執勤奮做筆,蘸創新為墨,筑華園藍圖。
5、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6、好學思辨曉理,勤奮求實建功。
7、豐富知識,完善自我,服務社會。
8、學海無涯,奮揖者先。
9、明德于心,化成于身,寓教于行,求善求真。
10、傳承南財文明,弘揚法律精神。
11、以德為行,以學為上。
12、學以修身,學而思進。
13、求知求實,力行力思。
14、飽看精校盡風采,更覽華工搏扶搖。
15、做真人,學真知,求慎思,踐真行。
16、講文明,樹新風,優良學風立心中。
17、正義之師,明辨篤行,博學睿思,勤勉致知。
18、嚴謹治學,勤奮求實,勇于創新。
19、在這一秒努力,為下一秒捍衛正義而努力。
20、非寧靜無以篤志,非勵學無以致遠。
21、博學睿思,明辨篤行。
22、精誠樂學,志在卓越。
23、瑩燈下鑄成就之輝,筆筒下達圣賢之道。
24、知行合一,慎思篤行;務實求真,勤勉致知。
25、豐富知識,完善自我,服務社會。
26、以學為榮,學優為榮;關注生活,規劃人生。
27、慎思篤行樹學風,好學力行造良材。
28、人生有盡,學無止境。
29、學風關系你我他,建設學風靠大家。
30、講自律,促團結,樹新風。
31、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32、學海無涯,有風則行。
33、樹立優良學風,遠離網絡游戲。
34、求真務實,開拓創新。
35、創優良學風,正優良教學持續。
36、良心無愧,信心無畏,恒心無敵,青春無悔。
37、行以求知,學以致用。
38、勤學善學,以知識澆灌歲月;好學樂學,以學習充實青春。
39、多思以修身,勤勉以治學。
40、博學睿思,嚴謹治學,明智拓新。
41、樂學睿思,勤勉致知,務實根基,終成令器。
42、厚德以求知 博學以踐實。
43、勤學苦讀,求真知;深思明辨,建學功。
44、從我做起,創建優良學風,正己達人,打造德育品牌。
45、吾生也,有涯;吾知也,無涯。
46、非勵學無以篤志,非拓新無以致遠。
47、知學者自靜,止浮躁之心;知學者自明,狹隘之心;知學者自樂,止敷衍之心。
48、愿學、勤學、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