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8 16:09:1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醫兒科和兒科區別,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兒科典籍宜強化
在緒論教學中,兒科典籍以一般介紹為主,歷代兒科著作也以列表形式予以簡介。這樣,學生對兒科發展史只能有淺顯的了解。縱觀兒科名家,無不對兒科著作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古籍的學術內涵。因此,兒科教學應該對兒科古籍做較深入的講解。如對《小兒藥證直訣》、萬全學術思想進行深入分析。對宋醫家錢乙的學術思想、臟腑辨證、組方特點等方面作講解;對明醫家萬全提出的“五臟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腎常虛,心熱為火同肝論,嬌肺遭傷不易愈”做詮釋。對其他如《幼幼新書》《幼幼集成》等,也盡量多做講解。對于一般性兒科專著,也可以做簡介式的說明,比如介紹其朝代、醫家名、著作名、主要學術成就、學術源流等,使學生有些印象即可。兒科典籍是顯著區別于其他學科門類的內容,雖然對典籍強化教學的效果不會短期顯現,但對今后兒科的繼續深造,將發揮潛在的作用。今后中醫兒科教材的編寫若增加典籍導讀作為附篇,將使學生獲益匪淺。
2優勢病種宜深講
中醫兒科存在許多優勢診療病種,如外感、咳喘、泄街、腹痛、厭食、積滯等。對兒科優勢病種的講解,宜調動多種教學手段進行多層面講解。(1)講解優勢病種的一般辨治規律;(2)講解優勢病種的小兒特點;(3)講解優勢病種的診治事例;(4)講解優勢病種的個人用藥體會。授課者都應是兒科的臨床專家,與其說是講授兒科課本知識,還不如說是以自己的專業經歷去感化學生,使學生對兒科學有感性認識,增加對兒科的興趣和探索。這種臨床課的病案教學法是非常必需的。筆者結合自己脾胃??频膬瀯?,詳細講解小兒厭食癥的特點、用方、用藥以及調攝,使學生加強對中醫兒科教學的臨場感和優勢感,十分利于學生專業思想的鞏固。
3實踐技能宜多練
臨床課教學見習帶教十分重要。目前,由于存在醫患關系、教學資源、師生比例等矛盾,中醫臨床見習帶教的質量亟須提高。見習帶教是考察臨床課教學質量的關鍵。筆者依托兒童醫院豐富的教學資源,脫產進行病房見習帶教,使兒科實踐技能訓練得以落實。見習帶教首先是識病,選擇典型病例進行床頭帶教,使學生對小兒常見多發疾病有感性認識。其次是望聞問切四診,素稱“啞科”的兒科,必須訓練基本的采集病史技能。第三是培養臨床思維的能力,所見的病癥,如何轉化為中醫學的臨床思維,需要調動原先所掌握的知識,即辨證論治思維。中醫高等教學已經滲透著現代醫學教學,學生的思維模式也表現出現代醫學的臨床思維,這種交叉融合的臨床思維是無可疑義的。但是,在見習帶教中,發現學生的中醫學臨床思維欠缺。如見習“紫癜”這一病癥,如何對應投以犀角地黃湯,許多學生思維沒有著落點,這種“中間過渡思維”,即關鍵的“理法方藥”思維過程,需要在臨床中不斷練習。第四是書寫病案,要求寫出四診概要,通過老師指導和學生間討論,完成病案,是技能訓練的強化。實踐說明,有實際病例可看、師生互動的規范化見習帶教,是課堂教學所不可替代的。
4考核重點宜側重
臨床課考核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可以有所側重。首先側重病名考核,即以病名作名詞解釋。兒科病名是構成這門學科的基本要素,比如“積滯”“疳積”“麻疹”“五遲、五軟””胎黃”等。通過教學和考核,強化對兒科內涵的掌握,并區別于其他學科?!搬屆苯虒W包含兒科疾病譜概念、病癥特點、古今認識異同等信息,宜講細講透,達到即時記憶和長久記憶的效果。比如:積滯是由于乳食喂養不當,乳食停聚中脘,積而不化,氣滯不行所形成的一種脾胃病證,臨床以不思乳食、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甚至吐瀉酸臭乳食或便秘為特征。這個名詞包含多層含義,為兒科所特有,并區別于厭食、腹痛、腹瀉、疳積。以這些兒科名詞為知識點加以考核,能充分體現中醫兒科的內涵。其次是實踐技能考核作為平時成績記入總分,既能減少學生的記憶量,也能突出臨床課特點。以兒科優勢病種的辨證論治為考核內容,試題模擬實際案例,以正確靈活、符合法度的作答為要求,考察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要求照搬書本。實踐表明,在優勢病種辨證論治考核中,學生會動用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作答,是可取的。
5重復內容宜簡略
在中醫兒科教學中,遇到重復內容如何講解是值得思考和把握的。在臨床分支科目中,中醫內科學和兒科學的關系密切,內容之間可資互參的很多,辨證思維很相近,辨證分型重復較多,使學生倍感倦怠乏味。現代中醫兒科學教材優于以往的教材,在闡述辨證論治體系的同時,隱藏著某種疾病自身轉歸的內在規律性。教學中,應當講明這種疾病的轉歸規律性,以便理解掌握。比如泄拷、麻疹、痄腮的變證,其分證論治比較符合現代醫學對這些疾病的演變規律。這些顯著區別于中醫內科學的地方,宜提醒學生掌握。對于重復內容,比如一些病種的辨證論治,避免照本宣科,代之以回顧和提問的形式,以啟發為主。
兒科傳染病多從溫病論治,宜以溫病的理法方藥予以揭示。因此,溫病學的溫習和規律的揭示,對兒科時行疾病的教學大有裨益。可以說,學好溫病也就能學好兒科時行疾病。兒科時行疾病方劑難以記憶,比如“宣毒發表湯”“清解透表湯”“透疹涼解湯”等,但是不難理解,因為其理法均遵循溫病治法。因此,對于中醫兒科學中的“陌生”方劑,要拆方分析,重在理解而留有印象即可。比如“肥兒丸”,了解其組成包含消導的神曲、麥芽和驅蟲的檳榔、使君子等,就可謂達到要求。
6結語
【關鍵詞】 中醫兒科學; 教材; 教育,醫學; 中西醫結合
教材的質量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制約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吨嗅t兒科學》教材有大專、本科和研究生版本,已經幾易其版本,每一次改版都凝聚了廣大中醫兒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勞動,為不同層次的中醫兒科的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面對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高等中醫教育教材仍然存在令人擔憂的現狀,急待改革[1]。為了中醫兒科臨床的現實需求和學科自身發展的必要,《中醫兒科學》教材應該大膽改革,使之更符合時代的要求和臨床實際的需要。
1 《中醫兒科學》教材的現狀
1.1 中西混雜
1.1.1 目錄混雜 大多數《中醫兒科學》教材在“中醫兒科學基礎”部分的目錄既有“中醫兒科學發展簡史”,又有“小兒年齡分期”和“生長發育”等;在疾病目錄上中醫和西醫的病名混雜出現較多,有的《中醫兒科學》教材使用“肺系病證”“腎系病證”,而有的卻用“肺臟病證”“腎臟病證”。例如“心肝病證”既有“驚風”“夜啼”“癇證”中醫的病名,又有“注意力缺陷多動征”“病毒性心肌炎”西醫的病名;同樣“腎系病證”既有“遺尿”“小兒熱淋”又有“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等不勝枚舉。這樣造成了教與學的困惑,例如經常就有“肺系”和“肺臟”如何區別,“水腫”和“急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有什么關系,“五遲、五軟”和“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是否可以等同的問題出現。
1.1.2 內容混雜 現行的《中醫兒科學》教材在具體疾病的闡述上也存在中西醫混雜的情況。大多數把疾病分為概述、病因病機或病因病理、診斷或診斷要點、辨證論治、其他療法、預防與調護6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論述。在這6個方面皆或多或少存在混雜的問題。例如論述“胎黃”,概述部分既有中醫的定義,又有西醫關于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區分內容;論述“急性腎小球腎炎”病因病機大多數從“外邪犯肺”“濕熱內侵”“肺脾氣虛”中醫的理論進行闡述,而診斷卻從西醫“前驅感染病史”“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等,對于疾病的預防與護理更是混為一談。
1.2 臨床思辨條理不清 主要是在論述疾病的癥狀與體征、辨證與辨病、治療與臨床上對疾病的處理等方面的臨床思維的條理性有闡述不清甚至有失偏頗之處。尤其是用西醫命名的疾病的論述存在這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勢必給教學造成困難,給學生帶來學習的疑惑,使得學生從書本理論走向臨床實際的差距拉大而越不相適應。
1.3 醫學術語不規范 不同版本的《中醫兒科學》教材編寫的體例和醫學術語的使用不一致。例如主要論述呼吸系統的疾病,有的用“肺系疾病”,有的卻用“肺臟疾病”,傳染病的章節名稱有的為“時行疾病”,而有的卻為“時令疾病”;再如對于“麻疹”的論述,在講述“治療原則”時,有的說“麻喜清涼”,有的又說“疹喜清涼”,在講述“邪犯肺衛”的“治法”上,有的說“辛涼透表,清宣肺衛”,有的則言“辛涼發表,宣肺透疹”等等不勝枚舉。
2 《中醫兒科學》教材的改革設想
2.1 西為我用
2.1.1 用西醫的病名取代中醫的疾病命名 對于中醫和西醫認識基本一致的小兒常見的疾病和時行疾病,可以直接使用西醫的疾病命名。例如直接用“新生兒黃疸”和“新生兒破傷風”取代“胎黃”和“臍風”的命名,可以在概論中分別給出中、西醫的定義;可以用“猩紅熱”“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腦炎”取代“丹痧”“頓咳”“小兒暑溫”。這樣既符合中醫兒科臨床實際要求,因為中醫兒科住院病歷書寫需要(入院診斷包括中醫診斷和西醫診斷),又有利于中醫診斷的規范,還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疾病的特點。
2.1.2 臨床診斷需要參照西醫的診斷標準 可以把西醫的診斷標準納入教材中,在編寫疾病的“臨床診斷”的內容之中,應該包括“西醫診斷標準”和“疾病鑒別診斷”。例如“哮喘”的臨床診斷,應該書寫“嬰幼兒哮喘的診斷標準”“兒童哮喘的診斷標準”以及“咳嗽變異型哮喘的診斷標準”,鑒別診斷應該包括“毛細支氣管炎”和“呼吸道異物”等。這樣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較好適應中醫兒科臨床的需要。
2.2 古為今用 可以選編已經被后人充分理解和達成共識的歷代中醫兒科醫家的觀點,能夠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中醫兒科的學術思想和掌握中醫兒科的診斷和治療的方法特點。例如新生兒的“養護”的觀念,小兒生理特點“純陽”和“稚陰稚陽”等觀點。在選擇論述時,應“遵古”而不“泥古”,以“共識”為原則,對于眾說紛紜的觀點不能選用。
2.3 規范術語 在編寫《中醫兒科學》教材時,不能各行其是,對于尚在研究探討和個人的學術觀點,一律不能編寫進教材。應該使用規范統一的中醫和西醫醫學術語,有利于中醫兒科疾病和證侯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尤其是疾病的命名和證型的規范、治療方法的規范論述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改進。
2.4 突出特色 對于現代醫學尚未清楚的而中醫治療效果明顯的兒科疾病,應該保留中醫疾病的命名。例如“夜啼”“夜驚”“夏季熱”等。還應突出中醫對小兒疾病的病因病機和辨證論治的觀點,因為有特色,才有生命力。
《中醫兒科學》教材的建設是關系到中醫兒科事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大事。根據《辭?!穼τ诮滩牡脑忈尅案鶕虒W大綱和實際需要,為師生教學應用而編寫的材料”,因此應該根據不同層次中醫兒科人才培養的需要,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材的編寫,必須要有國家統一的教學大綱??梢杂尚l生權力機構負責組織《中醫兒科學》教材編寫指導委員會,成員除了中醫兒科專家、教授,還應該要有兒科臨床一線的副高職以上職稱的醫生參加。需要花費相當大的精力(人力、物力等)和相當長的時間,廣泛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務實搞好《中醫兒科學》的教材建設,使之適應臨床實際和科學研究需要的中醫兒科人才培養,也更能適應時展的需要。上述觀點純屬個人管窺之見,希望能夠給有識之士和關心中醫兒科事業發展的同仁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低出生體重;腎臟;影響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6-0258-01
一、引言
一般早產兒被定義為母孕37周以內出生的新生兒,出生體重小于2.5公斤稱為低出生體重。出生體重小于1.5公斤稱為極低出生體重。造成國內嬰兒低出生體重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早產,其次為宮內發育遲緩,這兩種情況都可以造成嬰兒低出生體重。近年來,由于國內醫療條件的發展,早產兒、低體重嬰兒的救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降低出生兒童死亡率的基礎上,有更多的低出生體重兒存活下來。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負責過濾人體代謝產物,實現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低出生體重嬰兒的臟器發育存在一定的不足,低出生體重兒的腎臟發育就容易存在一定的問題,從而成為一些疾病的主要誘因之一,本研究選取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間本醫院出生的低出生體重嬰兒10例,分析他們在出生之后1個月之間的腎臟發育情況,同時選取了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8例有低出生體重的青少年,研究低出生體重對他們的日常生活是否產生影響。
二、資料和方法
(一)資料
本研究選取兩組樣本,分別是: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之間本醫院出生的低出生體重的嬰兒10例,其中男性嬰兒7例,女性嬰兒3例,均為孕周小于37周的早產兒,體重均小于2.5公斤,屬于低出生體重兒;同時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8例有低出生體重的青少年,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齡結構為13-16歲,平均年齡為12.5歲,他們的出生體重都小于2.5公斤。這兩組在年齡結構等多種基本要素方面沒有明顯差異性,具備統計學意義。
(二)方法
1.研究方法
首先針對10例低出生體重兒的腎小球濾過率、尿素和肌酐、電解質、葡萄糖等排出情況進行研究,從而研究其腎臟發育情況是否滿足本體的需要。其次,對8例青少年血液中的尿素氮、肌酐、尿酸等含量進行檢查。將這些參數與正常嬰兒和相同年齡結構的青少年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低出生體重對于出生后1個月以及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影響
2.統計方法
本次樣本數據的統計主要是根據醫院留存的病例,治療記錄等,同時有針對性的電話回訪患者,與治療醫護人員進行座談,進一步了解治療過程的細節問題,同時對相關數據進行SPSS軟件處理,數據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三、結果
針對10例剛剛出生的低出生體重兒、有低體重病史的8例青少年多種腎功能指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表1、2的相關數據。首先,10例剛剛出生的低出生體重兒的腎功能指標,腎小球濾過情況與孕期時長呈現線性比例,隨著孕期不斷增加,腎小球濾過功能也不斷增加,從26孕周以下的小于7個單位,到37周以內小于10個單位。尿素和肌酐的排出量在60-120單位,平均值為90個單位,鈉的排出量為21個單位,鉀的排出量為5個單位,葡萄糖的排出量為15.5個單位。其中鉀的排出量相對較小,可能造成出生嬰兒的高鉀血癥。
針對有低出生體重病史的8例青少年腎功能指標與正常同齡人的比較分析,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標比正常同齡人略為偏低,但是沒有超出正常值,有研究樣本得出的數據顯示,低出生體重患兒在度過出生初期的問題之后,與正常人區別不是很大。
四、討論
據有關數據分析,低出生體重患兒出現高血鉀癥的概率較大,血液中鉀的含量與正常體重嬰兒存在一定的差別,其他指標相對正常,因此,高血鉀癥是這些低體重出生患兒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之一,需要加強對這個參數的動態監控,一旦出現尿速變緩,需要重點關注其血鉀含量是否增高。針對有低體重病史的8例青少年腎功能指標與正常同齡人的比較分析,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標比正常同齡人略為偏低,但是沒有超出正常值,與正常人區別不是很大。
參考文獻:
[1]韓樹萍,晏路標,余章斌,邱玉芳,陳玉林,徐業芹,翁莉,周滿,等.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布地奈德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極低出生體重兒肺功能的影響[A].2012年江浙滬兒科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學習班, 2012,11:153-154.
如果結合西醫學,又與西醫內科學有所重復,教師面 臨同樣的困境。對于七年制的學生,他們的學習能 力更強,思維更活躍,尤其不喜歡老師在寶貴的課堂 教學中重復_些在教材中隨處可見的內容。特別對 于骨傷專業的學生來說,_些學生認為中醫兒科學 與他們將要從事的骨傷專業關聯性不多,學習目的 不強,熱情不足。因此,如何吸引這些學生學習中醫 兒科學是老師要面對的更大挑戰。
1強調兒科學的特點
學生們很實際,第一堂課都來體驗,倘若教師講 課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以后教師在課堂上就很少 見到他們了。因此,第一堂課一定要精心準備,充分 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的第一堂課是中醫兒 科學基礎,上課伊始,談到學習兒科學的意義時,除 了講述一般的意義,還應特別強調學習兒科學對于學生個人生活的重要性。學生都是20出頭的青年 男女,戀愛是他們必然經歷的重要事件,結婚生子是 他們不久將要面臨的現實問題。提醒學生,應該將 兒科學作為未來生活的必修課。兒科學有自身特 點,不是內科學所能代替的。因為孩子不是成人的 簡單縮影,小兒有自己的生理病理特點,需要特別了 解。如望聞問切四診的應用,小兒與成人就有很大 不同。問診在成人四診中很重要,而兒科素有‘‘啞 科”之稱,問診有一定困難;小兒寸口部位短小,又 易哭鬧,切脈亦難。但小兒肌膚柔嫩,反應靈敏,因 此望診和聞診在小兒四診中尤為重要,年輕父母和 醫生對小兒的反應要像藝術家一樣有挑剔的眼睛、 敏感的耳朵,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抓住要領,不 至于釀成不良后果。例如怎樣從孩子的哭聲判斷其 訴求與病狀,從孩子的唇色了解病情等,這樣將枯燥 乏味的理論與學生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引起同學 很大的興趣。
在講解臨床各論時,也時時注意突出兒科特色。 如講授口瘡一病時,學生以為口瘡即相當于西醫學 的口腔潰瘍,似乎與過去所學沒什么特殊區別。老 師應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找出口瘡與口腔潰瘍 的不同點。經過啟發,學生發現口瘡是小兒特有疾病,為外感風熱之邪所致,有發熱癥狀,病在表,多為 實;而口腔潰瘍不獨小兒,成人亦患,是慢性反復發 作的疾病,一般不伴發熱,病在里,多為虛。通過這 樣的比較,學生既加深了對原有口腔潰瘍的認識,又 增加了新的知識,拓展了思路,知道同樣的口腔潰瘍 有不同的內涵。這樣的學習方法很好地激發了學生 的思辨力。
2注意結合中醫經典
中醫經典是中醫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但學習 臨床課程時能夠回憶起中醫經典的學生為數不多。 大多數學生的經典知識與臨床內容是脫節的。根據 筆者的臨床與教學體會,臨床實踐中靈活應用經典, 既能提升學生臨床認知能力,也能加深對經典的理 解。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很注意結合經典。小兒疾 病以外感熱病為多,最常涉及《傷寒論》及《溫病學》 內容。兒科學中時行疾病學生容易與溫病聯系,有 些疾病不易聯想到溫病,如肺炎、川崎病等。容易理 解的疾病,要讓學生理解得更透徹。如麻疹、丹痧為 熱毒溫邪,皮疹為紅色斑丘疹,病在肺衛,要引導學 生用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認識;水痘、手足口病則為 濕熱毒邪,皮疹為丘皰疹,病在肺脾,就要用三焦辨 證體系認識。對于那些不易聯想到溫病的疾病,要 引導學生尋找溫病學的證據,如流行性、傳染性以及 衛氣營血各個階段的表現。學生自己找到了證據, 理解自然就很充分。通過具體病例的學習,學生既 對溫病學中的一些理論有了切實的了解,又能從溫 病學理論的高度對具體疾病有所認識。教學沒有停 留在照本宣科上,學習便有了深度。
經典理論如此,經方的應用亦如此。小兒為 “純陽之體”熱病多見,一般認為《傷寒論》之經方 辛溫大熱,似乎少有應用,實則不然??却彩莾?科臨床最主要的病證,麻黃湯、小青龍湯多有作為。 如在“肺炎喘嗽”一病中,三拗湯從初期用到極期, 功不可沒。但筆者提醒學生要時時注意小兒臟腑嬌 嫩、臟氣輕靈之特點,對麻黃、桂枝大辛大熱之品,不 可堆砌,取其中病即可,故選用麻黃湯去桂枝之 三拗湯,而棄用麻黃湯。通過這樣的解讀,學生對小 兒特點、肺炎喘嗽以及經方在兒科臨床的應用有了 提綱挈領的認識。這是學生自學不易體會的,教師 的教學作用顯而易見。
3引導鼓勵學生創新
【關鍵詞】兒童用藥 處方分析 超說明書
由于兒童的機體組成和生理功能跟成人有很大區別,兒童用藥時應以選擇療效確切、副作用小的藥物;嚴格掌握用藥劑量(特別是新生嬰幼兒);注意給藥途徑等為原則。因此按照相關規定,對我院非兒科門診的兒童處方的超說明書用藥狀況進行調查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度非兒科門診的兒童處方共42714張,統計患者基本情況( 患兒的就診科別、性別、年齡、疾?。?和藥物的使用情況( 用藥品種、劑型、用法用量、給藥途徑、藥物聯用情況等)。根據藥品說明書及我院超說明書管理規范,對處方中超說明書用藥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門診科室分布(見表1)
處方量前三的科室分別是皮膚科(22.46%)、耳鼻喉科(21.8%)、中醫科(14.69%)。
表1 各科室兒童處方分布及比例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醫科 皮膚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經與精神科 婦科
保健科
處方數(張) 1251 1329 1182 6275 9592 6123 1718 9312 5416 516
百分比% 2.92 3.11 2.77 14.69 22.46 14.33 4.02 21.8 12.68 1.21
2.2 超說明書用藥情況及分布(見表2)
涉及超說明書用藥11580張(27.11%),其中排前三位的科別是:眼科2088張(18.03%)、精神/神經科3417張(29.51%)、耳鼻喉科3797張(32.79%)。
表2 各科室超說明書用藥情況及分布。
科室 泌尿外 普外 骨科 中醫科 皮膚科 眼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神經與精神科 婦科
保健科
處方數(單位:張) 204 246 327 759 189 2088 174 3797 3417 379
百分比 1.76% 2.12% 2.82% 6.55% 1.63% 18.03% 15.02% 32.79% 29.51% 3.27%
3 討論與分析
從結果可以了解到,11個非兒科科室的42714張處方中,發現有27.11%的超說明用藥情況出現,主要集中在眼科、精神/神經科以及耳鼻喉科。按類型主要為超年齡用藥、超適應癥以及改變給藥途徑。
3.1 超年齡用藥
眼科的超說明書用藥主要是外用滴眼液,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用于2歲以下兒童安全性未建立,而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眼科學分冊》可用于新生兒淚囊堵塞。精神/神經科主要涉及兒童使用SSRIs抗抑郁藥,如帕羅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蘭等,說明書上寫不推薦用或不適用于18歲以下兒童。根據《中國精神障礙防治指南叢書 抑郁障礙防治指南》指出SSRIs不良反應輕,可用于治療兒童青少年抑郁癥,但由于兒童個體差異很大,用藥必須因人而異。部分鼻噴劑超年齡用藥,如輔舒良用于4歲以下兒童。其他,如感冒咳嗽類非處方藥(包括減充血劑、祛痰劑、抗組胺及止咳藥)用于2歲以下兒童, 2歲以下兒童使用此類藥可能會發生罕見的、嚴重的、潛在的致命性不良反應。[1]
3.2 超適應癥及改變給藥途徑
復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用于滴鼻,氧氟沙星滴眼液(泰利必妥)用于滴耳,既是改變給藥途徑也改變了適應癥。
由于兒童屬于特殊人群,可免于新藥臨床試驗,導致很多藥物的兒童安全性及有效性資料缺失[2], 而使超說明書用藥現象比較普遍。因此可對超說明書用藥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密切監測及適當干預,以保障兒童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